第八届“政治、法律与公共政策”年会通知

第八届“政治、法律与
公共政策”年会
会 议 议 程
主办单位
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
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
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
特别鸣谢
香港丽达集团
2016年11月26日
中国 北京

会议流程
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
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一楼报告厅
2016年11月26日
星期六
上午8:00-8:30
上午8:30 开幕
上午8:30-8:50
上午8:50-10:30
主题一
纪念“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”发表二十周年专题讨论
【主持人】胡敏洁
【讨论人】苏力、陈柏峰、陈颀、侯猛、缪因知、徐斌、尤陈俊、岳林、章永乐
【参会文章】
1.章永乐:从秋菊到WTO: 重审国际战略选择与国内法律秩序演变的关系
2.桑本谦:法治及其社会资源——兼评苏力“本土资源说”
3.陈颀:秋菊二十年——反思“法律与文学”
4.陈柏峰:秋菊的“气”与村长的“面子”——《秋菊打官司》再解读
5.缪因知:秋菊与夏洛克类比研究初探
6.尤陈俊: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——从《秋菊打官司》的角色隐喻切入
7.岳林:村庄的宪法——回到秋菊,或者从秋菊开始
上午10:30-10:50
上午10:50-11:50
主题二
跨大西洋宪制及其思想:英国
【主持人】柯华庆
【讨论文章】
1.康向宇:以代表反对民主:霍布斯的契约建国论
评议人:叶开儒;
2.刘天骄:大西洋立法者之争——从《航海法案》看英第一帝国秩序的变迁
评议人:于明;
【参会文章】
1.于明:议会主权的英国时刻——重读1688年革命的宪制意涵
2.孔元:博丹的新科学及其对欧洲帝国意识的瓦解
3.叶开儒:波兰的“摩西”——卢梭《关于波兰政体的思考》评注
4.张文娟:从特留权之争看印度的治理逻辑——一个中国法律人对贾特人骚乱的观察
中午12:00-下午1:30
下午1:30-2:10
主题三
跨大西洋宪制及其思想:美国
【主持人】田雷
【讨论文章】
1.霍晓立:“一元化行政”的迷思——“1789年决议”、“乔治宪法”与美国行政机构的创设 评议人:孔元;
2.徐扬:从“弱国家的迷思”到“社会中的国家”:美国早期国家研究的新趋势
评议人:阎天;
【参会文章】
1.阎天:自由派宪法学的雄心与困境——读桑斯坦《罗斯福宪法》
2.孙竞超:“党派病”的预防与治疗——对麦迪逊、柏克和杰斐逊方案的考察
3.刘训东:美国政府规制背景下法院的“突围”——司法如何重构行政与法律的关系
4.敖海静:文本、宪法解释与第二修正案——以District of Columbia v. Heller为中心的分析与展开
下午2:10-3:30
主题四
政党、司法与国家治理
【主持人】陈柏峰
【讨论文章】
1.陈洪杰:从“政治司法”到“公共司法”:人民司法的历史实践与现代转型 评议人:尤陈俊;
2.张汉:Who Serves the Party on the Ground? Grassroots Party Workers for China’s Non-State Sector of Economy 评议人:潘妮妮;
3.丁轶:反科层制治理: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 评议人:宋华琳。
4.邵六益:从经营权到公民权:中国行政诉讼的范式转型 评议人:胡敏洁。
【参会文章】
1.柯华庆:党导民主制:德性民主政治的建构
2.桑本谦:网络色情、技术中立与国家竞争力——快播案背后的政治经济学
3.韩秀义:诠释“国家所有”宪法意涵的二元视角
4.李红勃:到人民法院去:当代中国涉诉信访的法社会学分析
5.陈颀:复仇与礼法——刺客聂政的三种叙事
6.王泉伟:从多元帝国到民族国家:清帝国的支配结构及其近代转型
7.袁阳阳:政制、社会与文化——刘兆佳对香港政治的观察
8.张诚吾:清末民族建国片论
下午3:30-3:50
下午3:50-5:30
主题五
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新视野
【主持人】宋华琳
【讨论文章】
1.胡敏洁:被遮蔽的国家义务——留守儿童之宪法保护 评议人:缪因知;
2.王天玉:基层产业秩序构建中的权力分工及协作 评议人:陈柏峰;
3.杜鹏:基层运动型治理中的组织运作逻辑——基于“临时机构”的分析 评议人:刘军强;
4.张现洪:项目制基层执行中“规则转化”与治理 评议人:欧树军;
5.于龙刚:简约与规范之间:基层协警执法的体制沿革及其法治 评议人:岳林;
【参会文章】
1.陈柏峰:传媒的政治性及其法律规制
2.潘妮妮:从改制到吸纳:新保守主义首相对“公营媒体”的策略——日本政制转型的一个观察点
3.李振:中国领导人的“现场主义”机制:注意力推动政策执行
4.张学博:土地财政与当代宪制
5.傅正:不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——关于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流转的思考
下午5:30-5:50
下午5:50-6:10
下午6:10
编辑:林照
